憎恨的人遭處死,你就滿足了嗎?沒這回事吧。——東野圭吾
.日本上市一個月狂銷二十六萬冊!
.日本公信榜BOOK(綜合部門)暢銷冠軍!
.知名書評網「讀書METER」4.5★讀者好評!

 

有劇情洩漏

 

雖然看完還滿喜歡這本書的,可是這書腰文案還真是不吸引人(欸

 

故事透過11年前、小夜子與中原的小孩愛美被強盜所殺做為開端

以及兩人離婚後的現在,小夜子又遭毒手,弔詭的是兇手不久後便向警局自首

透過中原的尋訪,將小夜子、沙織、花惠、史也的關係變得立體,藉此解開這宗殺人事件的真相

本書雖然不如其他幾本東野圭吾的著作,結尾爆點稍嫌不足,但主要是來探討死刑的議題

 

從最初的愛美事件,除了站在被害者遺族的角度,同時藉由描寫兇手的動機以及法庭上的舉止,很容易讓讀者站在"要求死刑"的這方

尤其是看到兇手"沒有把死刑當作是刑罰而是命運",因此被判死刑後覺得麻煩不再上訴,更會讓人一把火上來

但,都已經判死刑了,受害者家屬又該要求什麼?又該怎麼辦,難道這樣就不該判處死刑嗎

再者,書中也描寫到,在成功判處死刑後,小夜子與中原乍看下達成了目的,但反而失去了目標,因此不久之後兩人便離了婚

 

(p.132) 遺族需要經歷多少痛苦和煩惱,才能接受這個事實。兇手死了,家人也不會復活,遺族到底想要追求什麼才能獲得救贖。之所以要求判死,是因為除此之外找不到任何贖罪的方法。

(p.133) 死刑並非獲得勝利,但活著也無法接受,就算是無期徒刑也是。兇手的死不是"償還",而只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而在兩人離婚後,小夜子正在撰寫一本書,書中也闡述了他在此次事件過後對兇手以及制度的一些看法與價值觀

可以清楚看到她對現有更生制度的不滿以及對死刑的支持。

認為只要在監獄內"表現優良"遭到假釋或是一到刑期結束,便又有極大可能繼續犯罪(如殺害愛美的兇手)

(p.149) 認為"這個凶手只要在監獄關幾年,就可以改邪歸正",把殺人兇手綁在這種空洞的十字架上,到底有什麼意義。

(p.149) 只要殺人就判處死刑─這麼做的最大好處,就是這個凶手再也無法殺其他人。

 

再警告一下有重大劇情洩漏

 

而在花惠、史也以及沙織的故事,可以發現作者將從"空洞十字架"的另個方向敘述了對"贖罪"的看法

相比那個殺害愛美的那位冷血的兇手,史也與沙織都算是"有悔意的",雖然兩位都沒有背負著"空洞的十字架"

但兩位早就被那樹海照片壓的喘不過氣,想找個贖罪的方式來解救自己

沙織雖然有悔意,但是藉由偷竊來懲罰自己,說難聽點就是沒什麼用

而史也的方式則非常直白,藉由當醫生來救更多人,同時在樹海也拯救了已在人生谷底的花惠(與她肚裡的孩子)

這邊值得一提的是,書內先將史也描述得有點冷酷摸不著頭緒,而在最後幾篇章節再透過描述對花惠的照顧以及放閃

非常非常讓我覺得"原來史也這麼可愛又這麼帥"

(p.224) 也許你覺得,這是你的生命,無論要死要活都是你的自由,但這種想法不對。因為你的生命並不屬於你一個人,也屬於你已經過世的父母,還有認識你的所有人,即是他們並不是你的好朋友也一樣。不,現在也屬於我,因為如果你死了,我一定會難過。而且,你忘了一件重要的事,你現在並非只有一條,你還孕育著另一條生命,那條命不屬於你,不是嗎?

 

因此在最後遭揭露真相後,明明跟那個殺害愛美的殘酷兇手都算是"殺人",但已經很難讓人也百分之百投下"死刑一票"

說起來也可憐,小夜子就是那個百分之百投死刑的人,也讓自己遭來殺身之禍

(p.294) 如果你的孩子被人殺害,兇手反省了20年,你會原諒對方嗎?

雖然單看這句,大多數的人都很難選擇原諒,但就如同當時那個為殺人兇手辯護的律師所言:

(p.135) 死刑無法解決問題,認為不同事件,應有各種不同,更符合每起事件的結局。

雖然上面那句話在第一次看到的時候覺得頗不以為然(想說這什麼屁話)

但重新把筆記整理了以後發現我自己的感想結論好像跟這句話滿貼切的...

 

若配合東野圭吾的"空洞十字架"比喻,同時配合台版封面設計(簍空十字架內是樹海照片)

儘管刑罰只是個"空洞的十字架",若當事人能受到內心譴責(也就是樹海照片),才可以稍微發揮效果

但儘管如此,同樣一起事件的兩位兇手,在贖罪方式的選擇中倒也完全不同

或許或許或許,更生制度的一些服役方式能讓沙織稍為的走向正道一點吧?

 

的確看完本書會對死刑有不同的看法,但仔細想想,史也是因為"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再來被讀者審判

也就是其背景(醫生、幫助花惠母子)已經替(讀者還不知道有罪的)史也加分太多

換個角度想,若今天是一個有完美家庭、也有許多醫療成就的醫生,在事業正好時犯下了殺人罪,是否會更偏向死刑那邊?

又或是同一個人,在沙織與史也犯下大錯那時就來審判,是不是也是更偏向死刑那邊?

 

其實以這個故事的史也來討論,實在有失偏頗,一切都太理想,事件也太剛好

讓我想到好像一兩年前在網路上的貝多芬/希特勒問答,說什麼扼殺了貝多芬,票投給了希特勒

當時看到還頗不以為然,主要是一切不確定因素太多,又是世界上有多少這樣人生的人才能得到一個貝多芬

(還有其他評論說其實題目並不正確)

給猴子無限的時間都能打出一個莎翁作品了

當然既定印象不是百分百正確這點是沒錯啦,乾,好像有點離題欸

 

回到這本書好了,其實就如同總結,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我們也無法去判斷到底哪個才是最好的

"人終究無法做出完美的審判",也難怪死刑是辯論百年議題了

 

評分4.4/5,故事性稍嫌薄弱,但核心理念雖然老梗但滿容易讓人省思,值得一看

真的越來越愛給小數點了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ku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